提示:也許,疏勒這個名字就是月氏人在遷徙的路上留下來的「故鄉的標誌」,就像今天一些學者認為樓蘭人與與春秋之際生活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嵐、寧武一帶的樓煩人有一定的關係一樣。在那個年代裡,人們把歷史寫進大地的唯一方式,只有依靠地名。而我們今天既然不能將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畢這些具有粟特血統的人們稱為「外國人」,那麼月氏人一定就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更何況,據中國學者王國維考證,月氏即《逸周書·王會解》 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或「禺氏」,他們都是中國西王母古國治下的百姓。
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西域有兩座非常著名的古城,一個叫樓蘭,一個叫疏勒,它們一南一北,掌握著天山左右的文明走向,是文明的路標,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樓蘭幾乎是家喻戶曉,而疏勒卻默默無聞。就老百姓而言,樓蘭出土過一具「美女」,樓蘭乾屍,又加之被埋在沙漠中,增加了人們的嚮往,彷彿始終有種神秘感。這不能不讓人感嘆,英雄比不過美女,因為在疏勒的歷史上出了一位大英雄,他就是漢代守衛疏勒城的耿恭。
耿恭的故事被後人總結成了十三將士歸玉門,即是:公元74年,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兩萬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後王,轉而攻打駐紮了數百人的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漢兵糧盡,陷入困境。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直至章帝繼位,才出兵戰敗匈奴。當援兵來到耿恭守城時,城中僅餘26人。待隨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襤褸,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守將感動得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這可算得上2000年前中國版的拯救大兵,在最艱苦的日子裡,那些守衛西域的士兵們「笮馬糞汁而飲之」,意思是城裡缺水,他們從馬糞弄汁液當水喝,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壯志飢餐胡虜,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被岳飛寫進了《滿江紅·怒髮衝冠》:城中「食盡窮困」,士兵們「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匈奴人卻拿他們沒辦法,想出了讓他們投降的高招:許諾耿恭若投降,可將匈奴王的女兒嫁給他當老婆。耿恭說:那好吧,那就讓你們的使者來,我們談判。結果,匈奴使者來了,耿恭卻把他抓到城頭,殺了,然後用火烤肉吃。
多麼悲壯憾人的歷史故事,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缺少這類熱血題材的事件教育,但是,它依然敵不過樓蘭的那個「美女」,因此,有人非常遺憾地說,沒有疏勒城,絲綢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動的章節。而我們要說的是,在絲綢之路上的「疏勒」還不止於此,一個是城,一個是河,一個是國,3個「疏勒」被串在一起,分明是一條歷史的脈絡與線路,可供人們去探尋和研究。
疏勒城:漢代西域車師國境內的一座城池。該城在天山北麓,傍臨深澗,地勢險要,扼守天山南北通道。一般認為疏勒城遺址位於奇台縣城南64公里處的半截溝鎮麻溝梁村(原一隊)天山北坡的丘陵地帶,石城建在麻溝河西面的懸崖上,原為石頭築成,故此當地的人們稱其為「石城子」。另外,吉木薩爾大龍口古城前往野狼谷的路上有今人修的疏勒城,在此城不遠處右邊的小山坡上有大龍口古城石碑標誌,古城原佔地極大後經破壞規模縮小。一些學者也傾向這座古城為疏勒城遺址。
疏勒河: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古名籍端水,全長540公里,流域面積20197平方公里。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托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貫穿大雪山到托來南山間峽谷,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以前為上游,水豐流急,出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游,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游。
疏勒國:西域古國,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相當於今新疆之喀什噶爾。位居西域南、北兩道的交會點,古來即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進出口。《漢書·西域傳〉記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一城、一河、一國,疏勒是什麼意思呢?《大唐西域記》:「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但「室利訖栗多底」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還沒有人知道,只是一些古籍里又稱疏勒為佉沙、伽沙、迦舍、竭叉等,顯然是與佛教有關了。但我們更關注的是「疏勒之言猶為訛也」,也便將它與歷史上的月氏、粟特聯繫在了一起。是不是被轉音或者被諧音了,我們找不到這中間的歷史記載或者答案,但卻由此引出了月氏這個民族的西遷路線。
據《張掖地區志》載,約公元前6000-5000年,禺氏(月氏)族的一部分從山東半島沿黃河向西遷徙;約在夏商之際,定居於河西走廊東、中部地區。在今臨澤縣鴨暖鎮有一個昭武村,在昭武村委會西側豎立著一塊粗糲的石碑,上書「昭武故地」。另說,當地還有一個叫「半個城」的地方就是當年月氏人修建的城池。城池是不是月氏人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月氏人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巧合的是歷史上的粟特人,被我國史籍習稱的昭武九姓,《舊唐書·西戎傳》中說,他們以昭武為姓氏,是為了「不忘本也」。這九個姓氏以康為首,還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是九個姓氏部落聯盟的城邦,唐朝稱他們為稱「九姓胡」。公元649年,唐朝為剪除西北邊患,派軍西征中亞,至公元658年,最終消滅叛附無常的突厥頑固勢力,在西域中亞各地建立州府、都督府,中亞粟特之地歸為大唐疆域。由此,粟特人掀起東歸高潮。
今天,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畢在中國姓氏中普遍存在,還出過安祿山、史思明、康進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米芾等歷史名人。《北史·西域傳》為我們詳盡地記載了這些人與河西地區的關聯:「其王本姓溫,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月氏人的遷徙線路大約也是這樣的,由河西走廊至新疆東部地區,在那裡短暫停留,然後去了中亞,並在那裡被與當地人融合成了其他民族,建立起了貴霜王朝,但漢王朝卻不知道這回事,依然直呼他們「大月氏」。比如,公元90年,漢將班超大敗貴霜國時,就不知道貴霜王名,以「月氏王」呼之。
這就是民族融合了,相比之下,「樓蘭美女」顯得很孤單。近在眼前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的實在是太多,而我們的「愛好」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沙漠里的女人身上。3個疏勒,在遷徙的腳步里,其實就是一條路,而路上的故事總是非常精彩。雖然,我們今天只能在廢墟中面對它們的歷史,但那路那故事依然,除了人名還有地名。(文|路生)
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等姓什麼來路?曾是西王母的百姓
提示:也許,疏勒這個名字就是月氏人在遷徙的路上留下來的「故鄉的標誌」,就像今天一些學者認為樓蘭人與與春秋之際生活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嵐、寧武一帶的樓煩人有一定的關係一樣。在那個年代裡,人們把歷史寫進大地的唯一方式,只有依靠地名。而我們今天既然不能將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畢這些具有粟特血統的人們稱為「外國人」,那麼月氏人一定就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更何況,據中國學者王國維考證,月氏即《逸周書·王會解》 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或「禺氏」,他們都是中國西王母古國治下的百姓。
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西域有兩座非常著名的古城,一個叫樓蘭,一個叫疏勒,它們一南一北,掌握著天山左右的文明走向,是文明的路標,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樓蘭幾乎是家喻戶曉,而疏勒卻默默無聞。就老百姓而言,樓蘭出土過一具「美女」,樓蘭乾屍,又加之被埋在沙漠中,增加了人們的嚮往,彷彿始終有種神秘感。這不能不讓人感嘆,英雄比不過美女,因為在疏勒的歷史上出了一位大英雄,他就是漢代守衛疏勒城的耿恭。
耿恭的故事被後人總結成了十三將士歸玉門,即是:公元74年,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兩萬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後王,轉而攻打駐紮了數百人的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漢兵糧盡,陷入困境。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直至章帝繼位,才出兵戰敗匈奴。當援兵來到耿恭守城時,城中僅餘26人。待隨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襤褸,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守將感動得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這可算得上2000年前中國版的拯救大兵,在最艱苦的日子裡,那些守衛西域的士兵們「笮馬糞汁而飲之」,意思是城裡缺水,他們從馬糞弄汁液當水喝,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壯志飢餐胡虜,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被岳飛寫進了《滿江紅·怒髮衝冠》:城中「食盡窮困」,士兵們「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匈奴人卻拿他們沒辦法,想出了讓他們投降的高招:許諾耿恭若投降,可將匈奴王的女兒嫁給他當老婆。耿恭說:那好吧,那就讓你們的使者來,我們談判。結果,匈奴使者來了,耿恭卻把他抓到城頭,殺了,然後用火烤肉吃。
多麼悲壯憾人的歷史故事,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缺少這類熱血題材的事件教育,但是,它依然敵不過樓蘭的那個「美女」,因此,有人非常遺憾地說,沒有疏勒城,絲綢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動的章節。而我們要說的是,在絲綢之路上的「疏勒」還不止於此,一個是城,一個是河,一個是國,3個「疏勒」被串在一起,分明是一條歷史的脈絡與線路,可供人們去探尋和研究。
疏勒城:漢代西域車師國境內的一座城池。該城在天山北麓,傍臨深澗,地勢險要,扼守天山南北通道。一般認為疏勒城遺址位於奇台縣城南64公里處的半截溝鎮麻溝梁村(原一隊)天山北坡的丘陵地帶,石城建在麻溝河西面的懸崖上,原為石頭築成,故此當地的人們稱其為「石城子」。另外,吉木薩爾大龍口古城前往野狼谷的路上有今人修的疏勒城,在此城不遠處右邊的小山坡上有大龍口古城石碑標誌,古城原佔地極大後經破壞規模縮小。一些學者也傾向這座古城為疏勒城遺址。
疏勒河: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古名籍端水,全長540公里,流域面積20197平方公里。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托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貫穿大雪山到托來南山間峽谷,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以前為上游,水豐流急,出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游,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游。
疏勒國:西域古國,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相當於今新疆之喀什噶爾。位居西域南、北兩道的交會點,古來即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進出口。《漢書·西域傳〉記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侯、擊胡侯、輔國侯、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一城、一河、一國,疏勒是什麼意思呢?《大唐西域記》:「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但「室利訖栗多底」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還沒有人知道,只是一些古籍里又稱疏勒為佉沙、伽沙、迦舍、竭叉等,顯然是與佛教有關了。但我們更關注的是「疏勒之言猶為訛也」,也便將它與歷史上的月氏、粟特聯繫在了一起。是不是被轉音或者被諧音了,我們找不到這中間的歷史記載或者答案,但卻由此引出了月氏這個民族的西遷路線。
據《張掖地區志》載,約公元前6000-5000年,禺氏(月氏)族的一部分從山東半島沿黃河向西遷徙;約在夏商之際,定居於河西走廊東、中部地區。在今臨澤縣鴨暖鎮有一個昭武村,在昭武村委會西側豎立著一塊粗糲的石碑,上書「昭武故地」。另說,當地還有一個叫「半個城」的地方就是當年月氏人修建的城池。城池是不是月氏人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月氏人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巧合的是歷史上的粟特人,被我國史籍習稱的昭武九姓,《舊唐書·西戎傳》中說,他們以昭武為姓氏,是為了「不忘本也」。這九個姓氏以康為首,還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是九個姓氏部落聯盟的城邦,唐朝稱他們為稱「九姓胡」。公元649年,唐朝為剪除西北邊患,派軍西征中亞,至公元658年,最終消滅叛附無常的突厥頑固勢力,在西域中亞各地建立州府、都督府,中亞粟特之地歸為大唐疆域。由此,粟特人掀起東歸高潮。
今天,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畢在中國姓氏中普遍存在,還出過安祿山、史思明、康進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米芾等歷史名人。《北史·西域傳》為我們詳盡地記載了這些人與河西地區的關聯:「其王本姓溫,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月氏人的遷徙線路大約也是這樣的,由河西走廊至新疆東部地區,在那裡短暫停留,然後去了中亞,並在那裡被與當地人融合成了其他民族,建立起了貴霜王朝,但漢王朝卻不知道這回事,依然直呼他們「大月氏」。比如,公元90年,漢將班超大敗貴霜國時,就不知道貴霜王名,以「月氏王」呼之。
這就是民族融合了,相比之下,「樓蘭美女」顯得很孤單。近在眼前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的實在是太多,而我們的「愛好」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沙漠里的女人身上。3個疏勒,在遷徙的腳步里,其實就是一條路,而路上的故事總是非常精彩。雖然,我們今天只能在廢墟中面對它們的歷史,但那路那故事依然,除了人名還有地名。(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