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流浪大師,人們就會想起鬚髮蓬亂面目黧黑的「垃圾分類者」。那人很是火爆了一番,但是肥皂泡總有破滅的一天,被炒熱的爆米花,被時間的流水一泡,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實際上那個「懂國學」的流浪大師等於已經消亡,只剩下一個茫然不知所措的過氣網紅,在很多包裝公司眼裡,也成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大師在流浪,小丑進殿堂」的說法已經很少有人提起,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進不得殿堂的大師,似乎也只能算是小丑——天生我材必有用,被當做炒作工具是有用,出將入相也是有用。
我們細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不怎麼有趣的現象:「亂世出大師」。宋朝被遼金西夏蒙元按在地上摩擦,但是大師卻像路邊的晶粒鬼傘(北方稱之為狗尿苔)一樣,越是風雨飄搖,它們長得就越茂盛,清末民初,凡是留辮子的,基本都可以成為大師。他們不流浪,仗著家裡有點積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遺民淚盡胡塵里,我只醉心學問皓首窮經——有閑錢沒心肝,成為大師不是什麼難事,因為真正的仁人志士都毀家紓難,沒時間咬文嚼字。流浪大師的歷史溯源,能倒查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流浪大師,真的比清末民初還要多十倍百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百家滿腹經綸要售賣,自然要價比三家,「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這位叫賣著等待買主的,就是春秋第一流浪大師——孔丘孔仲尼。
真有學問的人,一般都是有濟世安民之心,也是不會甘於寂寞的。按照《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根:「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返回)魯。」孔子的草根逆襲之路,走得很艱難,他看到的白眼和吃到的閉門羹,比任何人都多:「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想吃點嗟來之食,結果被人家攆了出來,孔大師當時可能連去撿垃圾的心都有了。我們必須承認,孔子是真正的大師,不但學問超一流,而且百折不撓的韌勁也令人欽佩,他在廟堂執政的時間,遠遠要少於在江湖流浪的歲月。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孔子在流浪過程中,知道了什麼叫「苛政猛於虎」。孔子一心要改變那個世界,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努力了,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抹黑孔子,他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這裡順便說一句,身高九尺六寸的孔子文武雙全,駕車射箭乃至舉重,在當時都是一流高手,他教出的學生,從軍行政經商,都能成為精英,可不像後來所謂的「儒生」,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榮。孔子的事迹,讀者諸君耳熟能詳,這裡不再贅述,因為當時還有兩位流浪大師值得我們大書特書。咱們要說的第二位流浪大師,姓蘇,名秦,字季子。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在當時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力。在贏得六國國君信任和重用之前,蘇秦一直在流浪。這位鬼谷子的高足,在諸侯國之間奔走求售,但不知道是國君們不識貨,還是蘇秦肚子里的存貨不適銷對路,反正是多低的價格都沒人買,於是蘇秦悲催了:「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蘇秦餓著肚皮找原因:「鬼谷子老師教給我的本事,怎麼就換不來一官半職呢?」最後原因找到了:「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他學的都是屠龍之術,跟時代脫節。蘇秦改弦更張,「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蘇秦摸對了門路,頭懸樑錐刺股,這才積累夠了足夠的流浪資本。蘇秦遊說周天子和七國之路並不輕鬆,「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秦)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東之趙,奉陽君弗說(悅)之。」
蘇秦碰了數不清的釘子,但是他用釘子精神為自己鑿開了一扇大門。從燕文侯「資蘇秦車馬金帛」開始,蘇秦的流浪之路峰迴路轉:「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從流浪大師變成廟堂柱石,必須要有真材實料,垃圾是賣不出去的。孔子做司空,蘇秦為六國之相,溜溜達達進了廟堂,他們流浪的終極目標,就是廟堂。而我們要說的第三位流浪大師墨翟,好像一直不大瞧得起高官厚祿,他的流浪,實際是憂國憂民,既著書立說,也躬身實踐。
墨翟不但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還是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孔子雖然「貧且賤」,但還真沒種過地。讀過幾遍《墨子》,忽然不敢對他進行評價了:這位賢者簡直就是一位完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他的人在流浪,但其心在堅守。縱觀孔子墨子蘇秦三位流浪大師精彩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出類拔萃,第二、堅韌不拔。沒有才能的大師不是真正的大師,就像網紅萌女可能是一位大媽一樣;不能堅持下去的大師也算不得真大師,方仲永和禰衡一個不能提升自己,一個保不住自己性命……
人在流浪心在堅守:春秋戰國三位著名流浪大師,都能憑本事進殿堂
一提起流浪大師,人們就會想起鬚髮蓬亂面目黧黑的「垃圾分類者」。那人很是火爆了一番,但是肥皂泡總有破滅的一天,被炒熱的爆米花,被時間的流水一泡,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實際上那個「懂國學」的流浪大師等於已經消亡,只剩下一個茫然不知所措的過氣網紅,在很多包裝公司眼裡,也成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
「大師在流浪,小丑進殿堂」的說法已經很少有人提起,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進不得殿堂的大師,似乎也只能算是小丑——天生我材必有用,被當做炒作工具是有用,出將入相也是有用。
我們細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不怎麼有趣的現象:「亂世出大師」。宋朝被遼金西夏蒙元按在地上摩擦,但是大師卻像路邊的晶粒鬼傘(北方稱之為狗尿苔)一樣,越是風雨飄搖,它們長得就越茂盛,清末民初,凡是留辮子的,基本都可以成為大師。他們不流浪,仗著家裡有點積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遺民淚盡胡塵里,我只醉心學問皓首窮經——有閑錢沒心肝,成為大師不是什麼難事,因為真正的仁人志士都毀家紓難,沒時間咬文嚼字。
流浪大師的歷史溯源,能倒查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流浪大師,真的比清末民初還要多十倍百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百家滿腹經綸要售賣,自然要價比三家,「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這位叫賣著等待買主的,就是春秋第一流浪大師——孔丘孔仲尼。
真有學問的人,一般都是有濟世安民之心,也是不會甘於寂寞的。按照《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根:「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返回)魯。」
孔子的草根逆襲之路,走得很艱難,他看到的白眼和吃到的閉門羹,比任何人都多:「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想吃點嗟來之食,結果被人家攆了出來,孔大師當時可能連去撿垃圾的心都有了。
我們必須承認,孔子是真正的大師,不但學問超一流,而且百折不撓的韌勁也令人欽佩,他在廟堂執政的時間,遠遠要少於在江湖流浪的歲月。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孔子在流浪過程中,知道了什麼叫「苛政猛於虎」。孔子一心要改變那個世界,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努力了,所以不管有多少人抹黑孔子,他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這裡順便說一句,身高九尺六寸的孔子文武雙全,駕車射箭乃至舉重,在當時都是一流高手,他教出的學生,從軍行政經商,都能成為精英,可不像後來所謂的「儒生」,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榮。
孔子的事迹,讀者諸君耳熟能詳,這裡不再贅述,因為當時還有兩位流浪大師值得我們大書特書。
咱們要說的第二位流浪大師,姓蘇,名秦,字季子。
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在當時沒有人比他更有權力。在贏得六國國君信任和重用之前,蘇秦一直在流浪。這位鬼谷子的高足,在諸侯國之間奔走求售,但不知道是國君們不識貨,還是蘇秦肚子里的存貨不適銷對路,反正是多低的價格都沒人買,於是蘇秦悲催了:「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蘇秦餓著肚皮找原因:「鬼谷子老師教給我的本事,怎麼就換不來一官半職呢?」最後原因找到了:「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他學的都是屠龍之術,跟時代脫節。
蘇秦改弦更張,「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蘇秦摸對了門路,頭懸樑錐刺股,這才積累夠了足夠的流浪資本。蘇秦遊說周天子和七國之路並不輕鬆,「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秦)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東之趙,奉陽君弗說(悅)之。」
蘇秦碰了數不清的釘子,但是他用釘子精神為自己鑿開了一扇大門。從燕文侯「資蘇秦車馬金帛」開始,蘇秦的流浪之路峰迴路轉:「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蘇秦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從流浪大師變成廟堂柱石,必須要有真材實料,垃圾是賣不出去的。
孔子做司空,蘇秦為六國之相,溜溜達達進了廟堂,他們流浪的終極目標,就是廟堂。而我們要說的第三位流浪大師墨翟,好像一直不大瞧得起高官厚祿,他的流浪,實際是憂國憂民,既著書立說,也躬身實踐。
墨翟不但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還是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孔子雖然「貧且賤」,但還真沒種過地。
讀過幾遍《墨子》,忽然不敢對他進行評價了:這位賢者簡直就是一位完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他的人在流浪,但其心在堅守。
縱觀孔子墨子蘇秦三位流浪大師精彩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們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出類拔萃,第二、堅韌不拔。
沒有才能的大師不是真正的大師,就像網紅萌女可能是一位大媽一樣;不能堅持下去的大師也算不得真大師,方仲永和禰衡一個不能提升自己,一個保不住自己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