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173影音live秀貼圖…
11月4日,《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發布,直播行業的最嚴格法規正式落地,國家意志和強制力空前凸顯。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內直播企業已經超過300家,且數量還在增長。
無獨有偶,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國內直播用戶已經達到了3.25億,占中國網民的45.8%,已經有將近一半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開始進入了直播。直播已經重要到不得不要立法立規則的地步。
國內市場:紅海中殺聲依舊
而在300多家平台、4.5億用戶的背後,是直播界的一片血海。
今年是直播元年,在臨近年終的當口,已經有超過一成的直播平台倒閉。剩下的平台,亦在風口中懷揣著焦慮。
一方面,各類APP開始嵌入直播弁遄A想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入局,典型的代表是淘寶、QQ空間、愛奇藝、今日頭條。這兩個月來,甚至連音頻軟體也涉足直播。大家都想儘快拿到門票入局,利用直播入口發現流量和商機。
另一方面,專業性直播平台進行跨界合作,想打破單一模式。事實上,在和其他領域融合的過程中,直播的入口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目前新聞、視頻、電商、社交、體育、教育培訓、實時監控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接上了直播,直播甚至成為了網際網路的有一個基礎設施。比如,騰訊旗下的NOW直播,就在泛娛樂中謀求商業模式的閉環,連接電影IP、明星乃至票務。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布局直播,都可以看做是直播年終大考臨近之時的行業性恐慌。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直播並不是那麼容易:
第一,帶寬成本高企,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有報告顯示,鬥魚一年的寬頻費要花掉3億人民幣),沒有持續的資金補入,平台本身的存在都是問題。
第二,流量入口有限,大部分直播App都對分享到微信、微博、QQ的連結獲取未註冊用戶存在這很高的依賴,一旦這些超級流量入口關閉,失去了推廣渠道,這類APP也就只能自生自滅。
第三,也是在業內被討論過很多次的同質化問題。當下,遊戲和秀場仍舊是直播的主要的模式。秀場直播的生死又主要操之於明星主播身上,在明星主播屢屢「被挖走」的情況下,靠互粉、殭屍粉營造出來的虛假繁榮成了很多平台續命的方式。遊戲和秀場在內容上的高度同質和重複模仿,只能使平台自身一直甘居下游。
這些問題,並不只是直播自身的問題,作為網際網路的基礎技術,直播行業的影響必定引起廣泛的注意。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有的直播平台打擦邊球,靠低級趣味博取眼球,有的傳播違法違規內容,還有的平台違規開展新聞信息直播。這些原因直接促成了《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的出台,以及今年來對個別平台的嚴肅查處。
視頻社交變革在即,留給直播的時間不多了
根據直播平台近期的系列變化,我們可以分析出未來直播發展的主要趨勢和轉變——視頻社交模式將重塑直播產業鏈,並將引起內容、盈利模式和競爭格局的持續改變。
關於直播,很多人的概念是「直播=秀場=網紅=IP」,將直播的內容生產更多地寄希望於秀場明星主播,而忽視了利用直播視頻開展社交的潛力(包括粉絲與明星之間互動、朋友之間的互動等)。事實上,依託視頻社交場景而產生的能量是巨大的,今年5月以來,Facebook的直播視頻已經增長3倍,Facebook直播視頻吸引的互動達到錄製視頻的6倍,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穩步上升。
國內方面也是如此,直播內容進一步從傳統的秀場逐漸往泛娛樂、專業化場景的社交場所轉變,直播與電影、電視、體育等IP相結合,帶動形成另一個社交場景,而這一轉變直接導致直播平台盈利模式的變化,即不再依賴秀場主播獲得的「打賞」來分成,一個更多元的商業閉環將最終形成。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更注重視頻社交的格局下,BAT、新浪等巨頭占據天然的優勢,實力雄厚的大型平台(比如騰訊)的資源分發的能力更強。從國內網際網路發展規律來看,團購、O2O等發展到最後都演變成了巨頭的遊戲。在海外市場,巨頭也都是在靠後的階段入場直播,國內市場上,騰訊、阿里、新浪等也都已經投入不菲。
差異化突圍:該向哪些方面借力?
直播在本質上是社交,通過網際網路打造了媲美現實生活「面對面」交流的場景,但是參與互動的規模要遠遠比現實中大。
基於此,直播出現之時,這一富有新奇意味的社交方式便大受歡迎,以至於即便沒有多少內容也能十分火爆。但隨著監管措施的加強以及用戶教育的完成,觀眾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這就要求平台在內容上、在表現方式上進行創新。
所以,我們會看到,除「自發」形成的明星主播外,一些平台更樂意開展跨界的合作,以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和專業性。比如有一款名為《我的健身女王》,就專門聚焦健身領域,打造一些高質量的PGC內容,又比如騰訊旗下的企鵝直播,就只做體育賽事直播。這是走專業化方向的代表。
還有一類平台,也是專注於內容生產,不過更加多樣化,定位於泛娛樂和視頻社交領域。這一類型的代表是NOW直播。這個直播平台出現得較晚,但是在上線之初的第一個月,就已經上升到移動直播領域第三的位置(App store中的排行社交類別,純直播應用第三名),勢頭很猛。
一個月擠入前三,它的差異性和競爭力又在哪裡?
從外部環境來看,NOW直播具備很多先天的優勢,作為騰訊旗下的直播平台,一開始就受到了騰訊系的加持,不僅能夠直接得到騰訊的品牌背書,還能享受騰訊系現有的福利,比如通過QQ直接登錄NOW直播的介面,讓其享受超過8億用戶的巨大社交關係鏈,並在此基礎上深耕泛娛樂和視頻社交市場。
NOW直播迅速擴張的推動力不在遊戲、不在秀場,而在電影等內容IP,或者說是有才藝的內容IP,即準確把握年輕人的動態,憑藉著才藝路線打造差異化。
其實這類探索不乏直播平台參與,但是能塑造成一個成熟的模式的並不多見。原因在於:1.泛娛樂直播需要獲得主辦方授權才得以近距離接近明星,這其實與體育賽事版權是一樣的,都屬於稀缺資源;2.光有明星參與的直播,也不見得就能成汀亄{, NOW直播的重要之處就在於還打造了購票閉環體驗,切入到票務服務當中來了。
所以說,泛娛樂和視頻社交需要明星的參與,也需要直播平台在產業鏈上的整合,而後者往往並不比前者容易。
所以,要想在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未固定的當下取得發展先機,必然要立足於視頻社交這個大前提,再找准切入點(比如說走才藝路線等),才能形成差異化突圍,畢竟在長遠來看,直播要靠內容,要靠線上的社交互動的,得人則興,失人則亡。
live173影音live秀貼圖-倒閉浪潮悄然來臨,幾百家直播平台如何突圍?
live173影音live秀貼圖…
11月4日,《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發布,直播行業的最嚴格法規正式落地,國家意志和強制力空前凸顯。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內直播企業已經超過300家,且數量還在增長。
無獨有偶,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國內直播用戶已經達到了3.25億,占中國網民的45.8%,已經有將近一半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開始進入了直播。直播已經重要到不得不要立法立規則的地步。
國內市場:紅海中殺聲依舊
而在300多家平台、4.5億用戶的背後,是直播界的一片血海。
今年是直播元年,在臨近年終的當口,已經有超過一成的直播平台倒閉。剩下的平台,亦在風口中懷揣著焦慮。
一方面,各類APP開始嵌入直播弁遄A想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入局,典型的代表是淘寶、QQ空間、愛奇藝、今日頭條。這兩個月來,甚至連音頻軟體也涉足直播。大家都想儘快拿到門票入局,利用直播入口發現流量和商機。
另一方面,專業性直播平台進行跨界合作,想打破單一模式。事實上,在和其他領域融合的過程中,直播的入口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目前新聞、視頻、電商、社交、體育、教育培訓、實時監控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接上了直播,直播甚至成為了網際網路的有一個基礎設施。比如,騰訊旗下的NOW直播,就在泛娛樂中謀求商業模式的閉環,連接電影IP、明星乃至票務。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布局直播,都可以看做是直播年終大考臨近之時的行業性恐慌。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直播並不是那麼容易:
第一,帶寬成本高企,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有報告顯示,鬥魚一年的寬頻費要花掉3億人民幣),沒有持續的資金補入,平台本身的存在都是問題。
第二,流量入口有限,大部分直播App都對分享到微信、微博、QQ的連結獲取未註冊用戶存在這很高的依賴,一旦這些超級流量入口關閉,失去了推廣渠道,這類APP也就只能自生自滅。
第三,也是在業內被討論過很多次的同質化問題。當下,遊戲和秀場仍舊是直播的主要的模式。秀場直播的生死又主要操之於明星主播身上,在明星主播屢屢「被挖走」的情況下,靠互粉、殭屍粉營造出來的虛假繁榮成了很多平台續命的方式。遊戲和秀場在內容上的高度同質和重複模仿,只能使平台自身一直甘居下游。
這些問題,並不只是直播自身的問題,作為網際網路的基礎技術,直播行業的影響必定引起廣泛的注意。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有的直播平台打擦邊球,靠低級趣味博取眼球,有的傳播違法違規內容,還有的平台違規開展新聞信息直播。這些原因直接促成了《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的出台,以及今年來對個別平台的嚴肅查處。
視頻社交變革在即,留給直播的時間不多了
根據直播平台近期的系列變化,我們可以分析出未來直播發展的主要趨勢和轉變——視頻社交模式將重塑直播產業鏈,並將引起內容、盈利模式和競爭格局的持續改變。
關於直播,很多人的概念是「直播=秀場=網紅=IP」,將直播的內容生產更多地寄希望於秀場明星主播,而忽視了利用直播視頻開展社交的潛力(包括粉絲與明星之間互動、朋友之間的互動等)。事實上,依託視頻社交場景而產生的能量是巨大的,今年5月以來,Facebook的直播視頻已經增長3倍,Facebook直播視頻吸引的互動達到錄製視頻的6倍,而且這一數字還在穩步上升。
國內方面也是如此,直播內容進一步從傳統的秀場逐漸往泛娛樂、專業化場景的社交場所轉變,直播與電影、電視、體育等IP相結合,帶動形成另一個社交場景,而這一轉變直接導致直播平台盈利模式的變化,即不再依賴秀場主播獲得的「打賞」來分成,一個更多元的商業閉環將最終形成。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更注重視頻社交的格局下,BAT、新浪等巨頭占據天然的優勢,實力雄厚的大型平台(比如騰訊)的資源分發的能力更強。從國內網際網路發展規律來看,團購、O2O等發展到最後都演變成了巨頭的遊戲。在海外市場,巨頭也都是在靠後的階段入場直播,國內市場上,騰訊、阿里、新浪等也都已經投入不菲。
差異化突圍:該向哪些方面借力?
直播在本質上是社交,通過網際網路打造了媲美現實生活「面對面」交流的場景,但是參與互動的規模要遠遠比現實中大。
基於此,直播出現之時,這一富有新奇意味的社交方式便大受歡迎,以至於即便沒有多少內容也能十分火爆。但隨著監管措施的加強以及用戶教育的完成,觀眾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這就要求平台在內容上、在表現方式上進行創新。
所以,我們會看到,除「自發」形成的明星主播外,一些平台更樂意開展跨界的合作,以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和專業性。比如有一款名為《我的健身女王》,就專門聚焦健身領域,打造一些高質量的PGC內容,又比如騰訊旗下的企鵝直播,就只做體育賽事直播。這是走專業化方向的代表。
還有一類平台,也是專注於內容生產,不過更加多樣化,定位於泛娛樂和視頻社交領域。這一類型的代表是NOW直播。這個直播平台出現得較晚,但是在上線之初的第一個月,就已經上升到移動直播領域第三的位置(App store中的排行社交類別,純直播應用第三名),勢頭很猛。
一個月擠入前三,它的差異性和競爭力又在哪裡?
從外部環境來看,NOW直播具備很多先天的優勢,作為騰訊旗下的直播平台,一開始就受到了騰訊系的加持,不僅能夠直接得到騰訊的品牌背書,還能享受騰訊系現有的福利,比如通過QQ直接登錄NOW直播的介面,讓其享受超過8億用戶的巨大社交關係鏈,並在此基礎上深耕泛娛樂和視頻社交市場。
NOW直播迅速擴張的推動力不在遊戲、不在秀場,而在電影等內容IP,或者說是有才藝的內容IP,即準確把握年輕人的動態,憑藉著才藝路線打造差異化。
其實這類探索不乏直播平台參與,但是能塑造成一個成熟的模式的並不多見。原因在於:1.泛娛樂直播需要獲得主辦方授權才得以近距離接近明星,這其實與體育賽事版權是一樣的,都屬於稀缺資源;2.光有明星參與的直播,也不見得就能成汀亄{, NOW直播的重要之處就在於還打造了購票閉環體驗,切入到票務服務當中來了。
所以說,泛娛樂和視頻社交需要明星的參與,也需要直播平台在產業鏈上的整合,而後者往往並不比前者容易。
所以,要想在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未固定的當下取得發展先機,必然要立足於視頻社交這個大前提,再找准切入點(比如說走才藝路線等),才能形成差異化突圍,畢竟在長遠來看,直播要靠內容,要靠線上的社交互動的,得人則興,失人則亡。